欢迎访问洛阳市残联--康复知识官方网站~ 无障碍声明 | 邦邦听图客户端下载
康复知识您当前的位置为:首页>业务中心 > 康复指导 > 康复知识

在幼儿园对孤独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实践和反思

来源:洛阳市残疾人医疗康复中心 发表时间:2021-07-21 浏览次数:898

在幼儿园对孤独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

实践和反思


洛阳市西工区阳光康教中心  耿安妮

 

内容摘要:幼儿园阶段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重在引导儿童了解世界存在的客观性,发展儿童的社会性,培养儿童掌握基本社交技巧。融合教育是儿童康复体系的一部分,是个别化训练效果的体现与强化,是儿童康复目的和方法的统一。融合教育特别是在儿童情绪和行为校正方面效果显著。幼儿园阶段的融合教育应在教育公平、资源共享的理念下,实现康复机构与幼儿园的师资融合,使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从微观层面上,融合教育需要特教老师和普通幼师在授课,处理突发事件等问题上协同合作,在保障所有儿童安全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开展融合教育。从宏观层面上,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统一的管理、评估规范;在政策上给予特教机构和特教群体更多政策的支持。而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后续教育安置问题,对统一的评价体系和融合教育的制度化、常规化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融合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需要倡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儿童孤独症,关爱孤独症儿童。

关键字:融合教育 师资融合 康复体系 教育安置

  

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流、社会互动和想象力发展的缺陷。因此,儿童康复的最终目标是回归主流、平等参与社会。幼儿园融合教育就是在安排儿童进行个别化训练课程之外,让孤独症儿童和正常的儿童一起学习、活动。孤独症儿童都是具有内在吸收力的学习者,他随时随地在吸收知识、获得经验。孤独症儿童通过学习模仿正常儿童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获得有关认知、交际规则的经验,这些经验融入已有的内部课程结构中,巩固和发挥个别化教育阶段成果。因此融合教育既是方法,又是目的,是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有效途径。


在幼儿园对孤独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实践

一、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方法和目的的统一

孤独症的特征之一就是缺乏社会交流和互动。融合教育就是交流与互动的训练,而个别化训练是融合训练前的基础强化训练,二者都是康复教育的有效方法。具体的说,融合教育就是让孤独症儿童认识世界存在的客观性,使他们从小认识到必须适应这个社会,教育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规则,培养他们掌握生存、社交的基本技能。每个孤独症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个别化训练和融合训练使孤独症儿童恢复某些功能、克服某些缺陷,最终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快乐成长。

二、融合教育是个别化教育的完善和补充

融合是个训基础上的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融合的实施要视个训的程度而定,要让孤独症儿童有一定的认知和意识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否则不但孤独症儿童无法适应正常班级里的活动,正常幼儿园的活动秩序也会受到影响。融合教育是促进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正常化的教学过程,特别是社会性行为的矫正,如刻板行为、情绪障碍、多动等异常症状,融合教育使孤独症儿童适应环境,逐渐融入正常儿童互动和交流之中。如融合课上,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小手放腿上,眼睛看老师”,孤独症儿童可以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这样就逐渐建立课堂常规、培养了规则的意识。融合教育使孤独症儿童身处更丰富多彩、更活跃的氛围中,可以激发儿童思维,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特殊教育中的语言和发音训练,训练到一定阶段后和正常儿童交流,不仅是对语言学习的巩固,更是对社交技巧、肢体协调训练的巩固。进入了融合教育阶段,个别化效果得到展现,儿童、家长和老师看到了成效,就更充满自信心。

三、师资力量的融合

目前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瓶颈是幼儿园迫于正常儿童家长压力不敢接收孤独症儿童;而多数幼儿园也缺乏或没有特教老师而没有能力接收。我们所倡导的融合教育应该体现教育平等,不只是要让孤独症儿童受益,也要让正常儿童获得实惠,资源共享。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特殊教育机构与正常幼儿园的师资融合。

首先,在幼儿园管理上要统一。普通幼教与特教老师地位平等,只是分工不同。特教老师作为孤独症儿童的特护老师,随班陪读。普通幼教要充分理解孤独症儿童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异常状况,协同特教老师保障所有儿童的安全,维护课堂秩序,为孤独症儿童选择玩伴,组建“多对一互助小组”交流互动,如从最简单的拉手、搭肩膀这类沟通开始。老师作为沟通两种孩子交流的桥梁,一方面,控制孤独症儿童的不良情绪,为沟通消除障碍;另一方面,鼓励引导班上其他小朋友接纳善待孤独症小朋友。如每当孤独症儿童进入班级里上融合课时,普通幼教引导小朋友们说“欢迎**小朋友,**你真棒!”,特教老师引导孤独症小朋友反馈“小朋友们好!”来表达高兴和感谢,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动、友爱、和谐的氛围。

其次,某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正常儿童也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中的特教资源,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如一些身体虚弱,语言不清晰,但智力正常无疾病的儿童可以申请特教老师,进行感觉统合及语言发音的强化训练,从而更充分利用了特教资源,也让正常孩子的家长理解、认可特教群体的存在。


在幼儿园对孤独症儿童实施融合教育的反思

一、对融合教育康复效果的反思

第一、应该明确融合教育不仅对孤独症儿童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对脑瘫、聋儿等其他残疾儿童也同样适用。但是并非所有这类儿童都适合进行融合教育,判断融合教育能否进行,首先要进行认知评估,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情况下,方可开始融合训练。

第二、融合的实践经验表明,年龄越大的孤独症儿童越难融于正常班级。这是因为大龄孤独症儿童情绪失控时,对秩序的扰乱性越强。因此特教老师在为孤独症儿童选择融合的班级时,还要对儿童的情绪、行为进行评估,如对一些存在性格缺陷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可以先让其在中班进行融合,待其情绪稳定后,再到大班进行融合训练。

第三、当孤独症儿童在融合课上突然情绪失控时,特教老师应立即分析原因,适当制止,确保孤独症儿童及正常儿童的安全并引导孩子表达歉意。如融合课上孤独症儿童突然大声叫喊,老师要马上分析儿童是因为身体不适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情绪失控。很多情况下,孤独症儿童会把内心活动不加节制地表达出来,因而突然唱起歌或拍起手来。情况不严重时,老师应适当制止,既要防止他情绪激化,又要尽量确保课堂秩序。若孤独症儿童出现自残等较为严重的情况,特教老师可以立即将其带出教室,引导他控制情绪,待情绪稳定后,再一起回到教室表示歉意。

第四、融合训练也是对特教老师心理的一种调节。特教老师同样面对很大的精神压力,而融合训练能给特教老师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和压力的缓解。另一方面,正常幼儿园教学中特色的区域活动、角色扮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也是对特教教学工作的一种启发。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孤独症儿童康复体系

首先,公众对于孤独症的认识还不全面,孤独症儿童家长对疾病以及各项救助政策还不明晰,政府可以通过幼儿园广泛向家长普及孤独症常识和融合教育理念。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不仅应加强关爱孤独症儿童的宣传工作,更应该在制度层面上规范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目前,国内民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占了很大比例,其中从事学前康复的也占了半壁江山。但这些机构师资严重匮乏,管理良莠不齐,训练方法五花八门;另一方面,从事融合教育的公办幼儿园,经验不足,力量也比较薄弱。政府应支持现有融合教育机构,推广融合教育经验,使融合教育在幼儿园常态化,制度化,确保每个城市都有能够提供融合教育的定点幼儿园。

其次,由于儿童康复机构经营性质的特殊性,其业务主管往往涉及残疾人联合协会、工商、教育、民政等几个部门。在一个健全的儿童康复体系中,所有这些从事儿童孤独症教育康复的主体都应责权清晰,有宏观(终身,长远的)和微观(近期,阶段性)的目标和责任,为幼儿园制定统一的康复评估标准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使这类幼儿园管理更加规范,也能解决儿童教育安置之前评估无据可依的状况。

其三,特教老师长期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因而很难长期从事特教工作,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建议国家将特教老师纳入教育编制,提高特教老师工资待遇,稳定特教队伍。

三、对孤独症儿童教育安置问题的思考

孤独症儿童逐渐长大,他们走出幼儿园后能否走入正常小学,融入主流社会等教育安置问题是患儿家长更为关心的问题。目前,普通全日制小学往往是拒收孤独症患儿的,一方面现有小学不具备特教资质,缺乏经验;二是对这类儿童的收费标准无据可依。对于一些发展能力相对不错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若达到一定评估标准,是可以在小学随班就读的。这里的评估要侧重于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包括与他人的良好合作,行为矫正情况以及有无攻击倾向等。教学实践表明,有些孤独症儿童在交流、智力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但在音乐、色彩、特定运动方面却有独特天赋,因而艺术学校、体校也可以成为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的方向。

四、倡导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孤独症儿童在慢慢长大,要走进学校,融入社会就要掌握与人交流的方式和技巧,要有与周围环境协调的能力。幼儿园阶段的融合教育是最坚实、最基础的第一步,很有必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人享有平等公正的教育权利。对孤独症儿童不嫌弃,不抛弃,在全社会倡导融合教育是社会和谐的体现。


地址:洛阳市西工区玻璃厂南路79号(东方亲子幼儿园三层)

电话:15803794224